Norrøna 冒險者肖像|郭熊-走進布農的山,成為山裡的人
日期 | 2023年10月31日
如果你看過公視 《【群山之島與不去會死的他們】第三集-原始森林的浪遊》,你也許會對不同於其它集的節奏印象深刻。影片中沒有太多對話,沒有慷慨激昂的音樂和大山大景。郭熊領著鏡頭在森林裡漫步,探索動物留下來的痕跡。只要一點點泥巴上的腳印、樹皮被摩擦的痕跡,郭熊就能鉅細靡遺地描述出不久之前動物在此活動的樣貌。
長期跟著名黑熊研究學者黃美秀老師做研究的郭熊-郭彥仁,因為研究的機緣而融入了布農部落,寫下充滿詩意的《走進布農的山》。閱讀他的文字、聽他說話,都是慢慢、不疾不徐的,接著腦中會浮現他所描述的關於山裡的畫面。讀完之後會發現《群山之島》影片中留白的部分和那些還沒說出來的故事,都在這本書了。這樣的節奏,是他與布農獵人長時間相處而內化而成的節奏,也是最自在的節奏。
Q1. 每個人踏入山林都有自己的理由,有人是因為美景而喜歡山,也有人是為了追求自我極限和挑戰。讓你踏入山林並投入保育工作的契機是什麼呢?
熊:我開始喜歡爬山其實是被照片吸引,小時候有機會得到玉山北峰的照片,引起我很大的好奇心。國中時讀到楊南郡老師翻譯的博物學家系列書籍,對我的影響非常大,我看到一種我從未想像過的山的面貌。如果追根究底去探究我為什麼想爬山,也許就是對於未知的想像吧。那時候山對我而言是很大的想像空間,雖然還沒有機會爬山,但能在圖書館和書裡找到一個能暫時逃離教室的世界去想像,是很重要的養分。
我父親曾說:「想做什麼就等到你大學之後再說!」所以我直到大學才跟著社團去爬山。大一的時候我發生一場很嚴重的車禍,住院時也去了圖書館找書。當時看到美秀老師的《黑熊手記》很意外,「為什麼在台灣有人可以像我國中時讀到的博物學家在深山裡做研究?而且還是研究黑熊這種迷人又獨特的物種!」對我來說很浪漫。於是我就寫信給美秀老師問可不可以當他的志工,順利加入她的調查團隊。
至於為什麼會喜歡上探勘,是因為當時老師的助理是剛從淡江山社畢業的曼儀。在選路線的時候她會刻意選擇一些探勘路線,例如要去台東調查,她就會選卑南東陵或是內本鹿。那時候跟她走了很多探勘路線,在那樣的環境裡遇不到人,也沒有路,在強大的未知感和冒險感之下一邊做調查。雖然辛苦,但感覺是很快樂的。
在山裡做研究雖然辛苦,郭熊還是甘之如飴-像是得到了小時候心中夢想的工作。
Q2. 書中提到喜歡投入未知的自然領域研究的你﹐是受到博物學家喬治夏勒先生對自然和野生動物的熱情所啟發。身為一位偉大的博物學家,他終其一生都致力於動物保護。他曾說,假如他去世,會希望世人記得的他,就是一個曾經啟發後進,讓他們源源不絕走入野外實地做野生動物研究的學者。可以聊聊他對你的影響嗎?
熊:喬治夏勒大概是我們這個領域最前面的先行者,在1960-1970年代,自然保育聯盟開始委派國際專家進行瀕危物種研究的第一批人。他的工作幾乎就是搶救,因為這樣的機會和機緣,他可以在全世界走來走去。現代的專業和分工更仔細,加上國際意識抬頭,幾乎是不太可能像喬治夏勒這樣了。
喬治夏勒是個很厲害的人,我最佩服他的是他對自然的熱情從未隨著年紀增長而消失。我國中時讀到他寫的《最後的貓熊》,當時一看就驚為天人。他的文筆非常好,而且真情流露。他做了一件本質上我很想要做的事情:到未知的環境去從事冒險般的研究,研究對象是瀕危稀有,甚至可能一輩子都沒有機會見到的動物。他是第一位進入中國做研究的西方學者,對於科學上或是牽扯到政治的挫折,他在書裡會直白地自省他做錯了什麼,什麼事情他不該發火。在情緒轉移的過程之中,他會突然讓自己放手。走出基地,眼前是四川的山,他聽到金絲猴的叫聲,看到雲霧繚繞的山景,瞬間陰霾因為眼前的美景一掃而空。這樣的轉換全部交融在這本書,讀起來非常精彩。
也許是這本書的關係,所以我後來自然去挑了《黑熊手記》來看;這兩本書其實沒有相似的共通點。應該是說美秀老師、喬治夏勒和我,我們這種喜歡在山裡面工作的人,自然而然就會喜歡這樣子的文字或選擇這樣子的工作,對戶外研究工作也是甘之如飴。
「站出來推廣保育讓我覺得像是有活水持續注入,我也期待正面的影響力能持續發酵。」
Q3. 保育工作的挑戰很多,人口擴張、棲地喪失、生物多樣性喪失、環境汙染、政治經濟情勢不穩定、外來種、新興傳染病、氣候變遷都會影響保育工作,你希望用什麼樣的力量來為保育盡一己之力呢?
熊:我覺得保育工作有點像是公關。保育是光譜的一端,做研究是另一端,而我比較像站在中間,負責把資訊轉譯出去變成群眾聽得懂的語言。很多做保育研究的人比起面對群眾更喜歡在山裡面工作,但現實的狀況是環境越來越差了,正在研究的物種也可能面臨滅絕,必須要有人告訴群眾知道這件事。我會想站出來是因為保育在世界上面臨到很大的一個問題:社會大眾不認為這是重要的資訊。今天學者發現台灣黑熊要滅絕了,如果我把這個訊息傳遞給群眾和企業,讓大家一起來做些一事,募到的資金就可以從下游(群眾)回到上游(保育研究)作研究經費,這就是一個很好的循環。
我原本也不喜歡跳出來面對大眾,現在試著把這件事當成樂趣。很多人看我跟品牌合作會問我是不是變成網紅了?這對傳統的保育工作來說太另類了,但我認為這是我在做保育的方式。要把保育推廣出去,我覺得必須把它變得有點像流行趨勢,例如今天有明星提倡不再拿一次性手搖杯了,粉絲自然而然就會跟著做這件事;不會有人覺得要多帶杯子很麻煩。我覺得保育行銷就像這樣,不只是命令式或是關上門做的事,而是自然而然地互相影響。站出來推廣保育讓我覺得像是有活水持續注入,我也期待正面的影響力能持續發酵,也許是群眾願意捐款給野灣保育協會或是黑熊保育協會,也許是讓一個高中生願意去念生態相關科系。
一開始是受喬治夏勒啟蒙,如今在保育的路上郭熊也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出力的方式了。
Q4. 這本書的起頭是從大分開始,這十年來大分已經成為你心裡重要的原鄉,當時大概沒料到自己會走得這麼遠吧。你從一開始帶著人類學家的好奇心,到學會安靜地邊做邊學,看待自然的角度也逐漸跟布農族人越來越接近,如今已經跟十年前是截然不同的樣子了。「成為山裡的人」是從前你對自己的期許,你覺得現在已經成為山裡的人了嗎?
熊:現在的心情上是隨遇而安的態度,遇到什麼都可以接受,應該是說真的成為山裡面的人了吧!這樣子的做法也許跟比較極限的登山者例如元植、國威他們不太一樣,我不會讓自己涉險到需要技術性的裝備,行程中也不需要攀岩或溯溪。
我覺得自己在山裡的態度比較像在森林裡的漫遊者,既然是漫遊者,心態上是隨遇而安的,遇到狀況也不會有認為是失敗了的心情。我在山裡的想像就像在拼拼圖,例如我現在談雨天的大分的樣子,我腦袋裡就有很多畫面,大霧雲或是大雷雨。我也想像得到大分下雪的樣子、晴天的樣子、起濃霧的樣子、天剛亮的樣子,或是每一個季節暗夜的星空,這些經歷過的畫面就像拼圖一樣收集起來。這也許是我在寫這本書時描述山景可以這麼順利的原因,因為我累積了很多像這樣的拼圖。
坦白說在台灣寫走八通關古道的人太多了,對我來說,去把不同地景的各種環境變化慢慢地閱讀出來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這就是我現在爬山的態度和價值觀,我並沒有一定要去哪裡,但也不代表我對沒去過的地方失去興趣或好奇心。如果可以的話我還是每年會花一些時間回去同一個地方,去累積自己的經驗。今年出書之後花很多時間在推廣保育工作,在山裡的時間就變少了,接下來我會去調配這樣的比例,讓自己有多一點時間可以回到山裡。
從在圖書館裡閱讀文字到上山閱讀自然環境,獲得的養分內化後成為現在的郭熊。
「 除了外顯技能之外,獵人的內在對於山的態度、心情是不一樣的。 」
Q5. 布農獵人長時間處於山林,熟悉動物、植物在四季的變化與自然的關係。上山對他們來說就像回家一樣自在,跟我們為了登頂而上山的動機截然不同。動機不同,看待萬物的角度就會不同。族人與自然共處之道是帶著尊敬自然的心,而我們在大自然之中常常會忘了要尊重。你覺得博物學家面和布農人對大自然的態度有什麼相同與相異呢?
熊:博物學家是上個世紀的詞彙,現代各個科學已經把博物學瓜分掉了。我覺得博物學家的價值在於對大自然的好奇心;博物學家也可以說是現代人對自然感到好奇衍伸出來的身分。世界各地的原住民族本來就在自然環境裡,跟自然有很強烈的連結;而現代人則像是博物學家,向外地和自然去探索。這兩者在看待山林的出發點就已經很不一樣。我覺得對於自然帶著敬畏或是好奇的人,自然而然也就願意接受大自然的一切。我們可以打開心去接受這些東西,不用帶著約定成俗的想法去套用在任何一個地方。
在布農友人位於卓溪的家屋前面。
Q6. 布農獵人行進的節奏是選動物會走的路;出發之前如果遇到打嗝等禁忌會停下來休息。乍看之下好像沒什麼道理,其實是蘊含著祖先的智慧。在跟著許多獵人長時間相處後,你也學會融入自然運行的法則,發展出融入山林的步行節奏。這跟你過去所受的科學訓練截然不同,你覺得這跟過去的自己爬山的節奏和心態有什麼最大的不同?
熊:獵人不像我們是靠紙本地圖爬山,山是他們生活的場域。他們認路的方式是靠地景,更早期的部落之間的關係也是這樣。很多部落跟部落之間領域的劃分或是獵場的劃分是用一條河或大樹等明顯的標的物,這也是人類最跟大自然最直接的互動方式。我認識的一些獵人在山裡是用大樹、獸徑、溪流去掌握活動區域。例如今天從這裡出發,前方是一條河,獵人會去記住地景的樣貌。他不會一下子就跑到很遠的地方,他在附近忙完,找到類似的地景,就能找回出發的位置了。如果真的找不到路,他會生個火,睡一覺,隔天也許體力好了,光線好的時候又找到路了。我覺得這樣子的節奏是不趕路的,不匆忙的。
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講,晚上沒有回到家等於迷路,等於山難或迫降這些帶有負面意涵的詞。除了外顯技能之外,獵人的內在對於山的態度、心情是不一樣的。但是我不是鼓勵這樣的方法,因為也許我們看到的人這樣做,但也許有些人是這樣走掉也不一定。我覺得是滿特別的,對他們來說山裡是像家的延伸。
一開始跟著獵人走很不習慣,會覺得「這樣趕得到嗎?不行吧?這樣好像有點危險吧?」。我覺得我跟部落的人不一樣的地方是,我自己的觀念又融合了登山安全這件事,當然會把這些東西像尺一般拿捏在心裡。我不會讓自己去涉險,但我覺得這是共通的態度。舉個例子來說,我有些部落朋友在過崩塌地形時不會一口氣走完,而是會在中間找個安全的地方坐下來休息一下,吃點東西,抽根菸再走。最好的例子是八通關過關高那一段,那段你認真走也許一個小時就走完了,但是我認識的部落朋友會找地方休息再走。這對我來說是很大的差異,我們習以為常的想法是一口氣通過,然後再好好休息。但也許我們的體能不足以應付一口氣通過;一口氣通過的想法是比較躁進而緊張的,過程之中也可能跌倒或是受傷。我有一個朋友有一次想快速通過,雖然嘴上說著沒問題,但可以從他的眼神看出他是緊張、逞強的,這個時候拉他下來休息對他來說是好的。
部落的朋友的休息就有點像回血,抽根菸,等血糖、情緒和精神恢復穩定了,再面對下一段困難地形。我把「家的延伸」帶進登山態度就是一個很大的改變,我入山的目的性不在急著非得完成什麼事情,下山也不會覺得「衝阿,要趕快下山」。現在接受度變高了,這種態度是他們帶給我的。
在大自然裡放下焦躁和得失心,打開心胸反而更安然自在。
寫作的節奏,走路的節奏
Q7. 長時間行進時身體會習慣規律的動作,意識則是自由地飛翔。你很擅長描述你在路上觀察到的自然景觀和意外發現的小驚喜,用音樂來比喻行走在山裡的節奏,充滿詩意與想像。請問在山裡行進時你的心裡有音樂嗎?
熊:走三天進大分的過程很像在演奏古典樂,樂章隨著心情和環境轉變,起承轉合的樣貌是很像的。前面伴隨爬坡會走得比較沉穩,走進大分像在做一個輕快的結尾,小跑步奔向它,心情是輕快的奔放的, 《【群山之島與不去會死的他們】第三集-原始森林的浪遊》 也有將這樣的心情編曲進去。
在走路和寫作的過程之中我的心裡是有節奏的,對我來說這兩者的本質是很像的,都是面對自己的內心思考很私密的一個過程。走路時一定會面對自己的內心,透過機械式的重複移動讓你可以進到專注之中,就好像在聽白噪音的感覺。我覺得走路是幫助思考的一件事情,因為你有在動所以你的大腦好像可以被抽離出來去做一些思考。
我在寫作的時候感覺自己很像在走路,感覺到文字是有情緒的。寫作當下確實是有旋律在我腦中發酵,是有抑揚高亢的節奏感,但我不會稱之為音樂,因為不是特定的歌曲。我確實會讓自己處在一種律動,那種律動會隨著走路的速度和森林的樣貌改變。有時候是輕快的,有時候是沉著的,有時候節奏是緩慢行進的。有一個讀者跟我說在讀我的文字就像在讀詞,好像可以譜曲,我其實很訝異,第一次有人回饋感受到共鳴。
攀樹也是調查工作的一部分。
Q8. 善於觀察自然的變化,長時間獨處的你在書中常常自我思辨,請問你的養分來自於哪裡呢?請介紹一些你喜歡的關於自然的文本。
熊:我自己很喜歡星野道夫的書,他是影響我很重要的攝影師。他跟自然之間的連結是很純真、不期而遇的。身為攝影師,他不會刻意要製造畫面出來,其實很不簡單,至少在我看到的是這樣,他的系列我都很喜歡。
《游隼》-約翰.亞曆克.貝克:是經典的英國文學,日復一日在英國的海岸邊觀察游隼的日記式書寫。讀起來非常平淡,但是文字描述富含對於環境的變化強烈的觀察,以及作者想像自己與鷹之間的關係。
《鷹與心的追尋》-海倫.麥克唐納:受到《游隼》的影響的作品。一個女性作家自述自己馴鷹的過程。她會馴鷹的動機是因為父親過世,她把情感投注在老鷹身上。她寫出了我覺得很棒的文字。這本書被歸類在自然文學,但我覺得不太像自然文學,她談論了很多內心世界,包含她怎麼看待自己喪父,怎麼走出來,當然她也投射了很多跟老鷹之間的情感。
《絕冷一刻》-羅貝托.卡薩提:我們對於雪的世界的認知是遊客式的,畢竟我們的生活領域不會有雪。但是在雪地生活的居民面對雪的態度就和我們完全不一樣了。這本書是作者暫時住在雪國一年的生活觀察。雪融化之後垃圾都跑出來、滿地泥濘、為了保持水不結凍得不停地沖馬桶,滿有趣的一本書。
潛藏在文字和田野中的寶藏
Q9. 喜歡大自然和爬山的朋友如果想加深自己跟土地的連結,你有什麼建議嗎?
熊:多閱讀當地的資訊,多做一些功課或閱讀一些有趣的書,台灣很多地方都有這樣的書;不要只是當走一個點的感覺。多跟當地的人互動就可以加深自己跟土地的連結,去爬山前經過的部落可以去聊天(也許不只是同一次,也許是兩三次),聽他們對山的想法,是滿有趣的事情。
尼泊爾當地人家飼養的羊寶寶。
Q10. 你的第一件老人頭服飾是svalbard cotton 罩衫 , svalbard群島位於氣候嚴寒的北極圈內,在嚴峻的氣候下生活就是島民的日常。我們將svalbard定位為務實、耐穿、高品質、不會退流行的經典系列。生活在山裡也是你日常的一部分,可以聊聊這件衣服穿起來的感受嗎?
熊:在山上我常走探勘的路線或是非既定的林道,所以衣服一定要夠耐操。這件罩衫的設計和材質很耐操,滿適合上山的,我的行程幾乎都會穿它,甚至還穿過這件上過6000m(梅勒峰)。有一個很可惜的地方是沒有雙向拉鍊設計,但是我覺得滿不錯穿,穿著也滿舒服的。NORRONA厲害的地方是,我穿那麼多年,防水功能已經有點失效了,但是防水膠條還是很牢固。
上衣: svalbard cotton 罩衫 男款 橄欖綠
褲子:svalbard heavy duty 石板灰
後記:訪談中意外聊到《偽魚販指南》的作者林楷倫和郭熊是國中同學。當年同屬於不愛念書的兩人,不約而同地在文學中找到了暫時逃離升學壓力的出口。有趣的是,有一段時間他們多半是透過郭熊的父親跟林楷倫買魚而得知彼此的近況。郭熊當時羨慕林楷倫很早就接下家族事業,有穩定的經濟基礎了;而林楷倫很羨慕郭熊可以自由自在地唸研究所、在山裡做研究。對彼此的想像多少帶有柔焦的誤解,辛苦的部分只有自己最清楚。所幸,兩人走過的路已化為養分,如今得以用文字帶給像他們過去一樣待在教室的苦悶心靈一方未曾歷過的新世界。
備註:林楷倫-林榮三文學獎、時報文學獎、台北文學獎得主;郭熊《走進布農的山》-台灣文學獎蓓蕾獎
1% For Nature 是我們採取的一項行動,為世界各地的組織和計畫提供財務支持。我們不僅希望以多種方式維護自然環境,而且希望以多種方式改善自然環境。從草根運動到跨國組織,有很多很好的工作正在進行,但唯有我們同心協力、相互支持的情況下才有可能持續下去。
每年,我們將總銷售額的 1% 用於幫助致力於促進永續發展和環保計畫的組織。
您的每一筆消費都會為全球的自然環境做出一點貢獻。